FAQ
首先,在船灣淡水湖建造新市鎮,是不會影響船灣淡水湖附近的雨水集水區,所以「集水的功能」是沒有任何改變的。
The total storage capacity of all reservoirs in HK is 586 million m³, while the average rainwater collected for the past 10 years was 246 million m³ per year. Therefore, even if we take away the 230 million m³ capacity of the Plover Cove Reservoir, there would be still enough storage capacity elsewhere to contain the entire rainwater collection.
最近的情況又如何呢?2015/16年的雨水收集量為2.7億,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合共是1.38億,假設兩水塘的雨水收集功能相約,船灣淡水湖雨水收集量只有略少於7000萬;同期萬宜水庫的平均儲水量為72%,以2.8億的容量計萛,尚有容量7800萬,足以全部接收在船灣淡水湖雨水收集區所收集到的雨水。另外,每年收集到的雨水是一盤流水賬,剔除了船灣的2.3億,其餘水塘的3.56億容量是足以應付,只要適當地調節東江水輸入及輸出濾水廠的水量便可。
Due to the huge surface area of the Plover Cove Reservoir, every year it lost about 15 million m³ water, or about one-fifth of the rainwater collection, due to evaporation. If all rainwater is transferred to the High Island Reservoir, 15 million m³ rainwater will be saved due to its much smaller surface area.
目前香港食水來源只有東江水和雨水。當食水來源出現問題,就要動用儲備,根據水務署的資料,「香港的水塘,包括兩個海中興建的水庫和15個傳統的水塘,總儲水量是5.86億立方米。當全部水塘百分百滿載時,總儲水量足以應付香港大約六個月的需求。」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我們也要作最壞打算:假設三個東江水接收水塘(船灣、萬宜及大欖涌)同受污染,餘下14個水塘總儲水量只有5470萬,以每日平均用量270萬計算,只能支撐20天。在這模式下,5.86億儲備只是徒具虛名。
在2015年4月,多個水塘存水量跌至十年最低,剔除3個東江水接收水塘,其餘水塘當時只有2-3成的存量,即是在最壞情況下東江水接收水塘受污染而其餘水塘存量只有5470萬的3成 或1640萬,除以每日平均用量270萬,存水只可支撐6天!香港水資源的應變能力原來是如斯脆弱,真是匪夷所思,看來,開發多一個新水源真是刻不容緩!
倘按照筆者建議的船灣新市鎮發展計劃進行,同步建造兩個海水化淡廠,再加上建造中的將軍澳137區海水化淡廠,年產量可達3億,可以為香港人持續提供30%食水。當遇到東江水不能輸港時,所有水塘(船灣除外)的3.56億儲備,足以為餘下70%食水需求支撐188天,與上述6個月相若。在最壞的情況下,當東江水接收水塘(萬宜及大欖涌)同受污染,餘下14個水塘總儲水量的5470萬,反而可為餘下70%食水需求支撐更長的29天。更重要的是這三個海水化淡廠仍然可以持續地為香港提供三成的食水,以渡過難關,這不是更有保障嗎?
在最近的討論中,我們得知 原來東江水不能直接接駁香港供水系統,要輸送去三個接收水塘,利用三個水塘的大容量去穩定水質,確保水質的風險受控,通過觀察期,才可以送去濾水廠處理。首先,香港只能依賴每年收集到的雨水,來穩定東江水的水質,這三個接收水塘每年收集到的雨水約為1.6億,即使剔除船灣,以萬宜及大欖涌作為接收水塘,已經可以提供足夠容量來穩定東江水的水質。
香港的供水系統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發展成一個非常成熟可靠的輸水/調水網絡,船灣淡水湖因它的地理位置及功能,對整個供水系統,包括接收東江水、儲存、調配食水方面肩負一個中樞調配功能,湖內建有兩個大型抽水站,具調配水源功能,東江水也是經由船灣淡水湖及它的輸水系統儲存及分配,經抽水站、輸水隧道網絡運往其他水庫或供水系統。另一個大型水庫萬宜水庫的輸水系統便是和船灣淡水湖相連接。由於船灣新市鎮的發展會保留600公頃的湖區,上述所有調配水源的中樞功能是不受影響的。
筆者必須重申建立船灣新市鎮是不會迫香港依賴更多的東江水,反而透過這容納十分一人口新市鎮的大規模植樹、中水重用及雨水回收等等環保設施,有望減低香港整體用水需求及東江水的輸入。再者,筆者建議發展「船灣新市鎮」,同步建造兩個海水化淡廠,加上建造中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廠,這三間海水化淡廠年產量可達3億,使香港水源較平均地分散在東江水(45%),海水化淡(30%)及雨水(25%)三方面,這是較佳的長遠風險管理策略。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水資源組的報告,2030年珠江盆地地區淡水資源將短缺23%,相當於280億立方米註11,香港位處沿海地帶,佔盡地利,香港不造海水化淡,而繼續佔用珠江盆地的淡水資源,最終只會將碳排放推給廣東省內陸城市,作為地球邨的一份子,這樣是否恰當呢?
水務署在2008年所發佈的「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有這樣的陳述,「因氣候變化影響本地及東江流域降雨量而導致乾旱風險增加及降雨量按年波幅擴大,以及面臨惠州、東莞及深圳等廣東省主要城市共4千萬人口對東江水資源的競爭。其中一項主要措施是開發新的水資源。
在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下,香港應該開拓先進的食水處理技術,例如發展不受氣候轉變影響之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這項目是在將軍澳137區興建海水化淡廠。以逆滲透技術產水,最終每日可達270,000立方米。年產量等如98,550,000立方米(約1億立方米)。水務署亦已於2015年11月16日批出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的勘查研究檢討、設計及建造顧問合約(價值1億8千萬)予博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由於在船灣淡水湖建造新市鎮可以加速引入逆滲透海水化淡及大規模實踐雨水回收及中水重用等等,完全符合香港整體利益及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
現時,溢流主要出現於中、小型水塘,它們都是建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按照當時用水的需要,這些水塘設計庫容量較少,在雨季持續大雨下,容易出現滿溢。由於「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只興建了一條連接九龍副水塘和下城門水塘的隧道,並無連接船灣淡水湖與中、小型水塘之間,船灣淡水湖存在與否,並不影響現時出現於中、小型水塘的溢流。
筆者的構思是保留淡水湖一半面積600公頃作開放空間及湖區,湖泊的周邊會有一條30米闊的綠化緩衝帶,可提供一條長20公里的單車徑及緩跑徑。現在的大壩及沿新娘潭路的所有旅遊和康樂設施完全不受影響。在600公頃人工島上,以4倍地積比率發展,住宅和非住宅用地比例是3:1,更可利用淡水湖20米深度的優勢,興建三層地庫,收納非住宅用的樓面,包括公共設施 / 科研中心 / 大學校園 / 醫院 / 購物中心 / 集體運輸 / 貨運車道 / 停車場 / 污水處理廠 / 垃圾收集設施 / 屋宇設備機房 / 區域製冷系統等等。如果住宅和商廈的樓高平均為20層,這600公頃新市鎮的覆蓋率會少於20%,加上車道及交通配套已收納於地庫中,路面都是行人專用區,四周都是公園、河川和綠化地,這個環保及智慧型的綠色城市,將使現時的旅遊和康樂設施倍增。
雖然水塘乃郊野公園一部分,我們可以去到的只是淡水湖約1/3的沿湖地方,即大霸及新娘潭路,整個湖面是沒有任何活動。再者在這可居住80萬人的新市鎮,設計上可以很環保,沿湖週界可預留緩衝地帶,水道縦橫,其中央公園可以是25公頃,差不多是維多利亞公園的面積。對現時只有大霸及沿新娘潭路旁的休憩用地,不但完全沒有影響,在湖面所加的休憩空間肯定數之不盡,比現時是大大改善,不是減少,而是增加。
筆者熱愛香港的湖光山色,認為覓地建屋與保育郊野公園未必一定相互排斥,為取得平衡,初步規劃方案不需填平淡水湖,只在湖中建造4個150公頃的小島,合共造地600公頃,保留600公頃淡水湖作綠化開放空間及湖區,為未來新市鎮創造優美環境。
1977年,北角的七姊妹水塘,被填平興建私人住宅,並建成了賽西湖公園。此外,1980年初,政府大力發展觀塘區,將佐敦谷水塘和馬游塘水塘填平,現址已建成佐敦谷公園。
船灣淡水湖佔地1200公頃,面積大過46個太古城,或相當於整個九龍半島,以界限街為界,包括油尖旺、何文田、紅磡、土瓜環六區。在湖中築島600公頃建立新市鎮,以4倍地積比發展,足以興建30萬個650呎住宅單位及6500萬呎商用樓宇,為80萬人提供居所。利用淡水湖的19米水深,興建大規模「地下城」,把集體運輸、購物商場、公共設施、屋宇設備機房等等收納在地庫中。
船灣淡水湖湖面寬闊且地勢平坦,總面積達1200公項,利用一半面積足可建30萬個住宅單位,同時利用它的19米深度建「地下城」,節省建築成本。相比填海造地,淡水湖建屋可以減少對海洋生態的破壞,而且它是人工建造的,湖裡沒有珍貴物種。
香港的17個水塘,只有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在海中興建,其餘的都坐落郊野公園核心範圍,在河谷築霸而成,面積有限,收回這些水塘建屋,不但嚴重破壞郊野公園環境,交通配套也困難。最大的大欖涌水塘都只是170公頃,面積不及船灣淡水湖的十分一,加上板塊形狀零碎,成效不彰。石璧水塘,面積雖然只有103公頃,卻是大嶼山雨水收集及儲存的核心設備,不能輕言放棄,加上位處島的南端,遠離市區,交通不便。萬宜佔地667公頃,只是船灣淡水湖的5成半,加上位處西貢郊野公園核心範圍,不宜觸碰。
循現有交通網絡,由大埔去船灣淡水湖,的確交通有點不便。大家可能忽略了船灣淡水湖的地理環境,打開地圖,不難發現船灣淡水湖就在馬鞍山對岸,只要興建一條約2公里長的隧道跨越吐露港,就能把鐵路及高速公路從烏溪沙延伸過來,解決初期交通所需。這新市鎮的選址更有利新增一條鐵路幹線,把將軍澳支線、馬鞍山支線及落馬洲支線連接起來,打造的一條全新南北走向鐵路幹線(暫且以「東隅鐵路幹線」命名之),為粉嶺北及皇后山發展區提供鐵路交通,解決東鐵線的飽和問題,間接舒緩了港島線、荃灣線及觀塘線的擠迫。
高速公路從馬鞍山經隧道過來後,向北伸延,穿越八仙嶺後山與蓮塘香園圍口岸公路銜接,完善現有公路網絡,在吐露港高速公路以外,多一條南北走向行車道路選擇。從環保慨念出發,以打造這新市鎮為一個「無車城市」為目標,所有汽油車只能進入城市外圍,交由智能機械泊車系統處理。市內交通由輕鐵、電能車及單車解決。
船灣新市鎮初步規劃方案不需填平淡水湖,只在1200公頃的湖中建造4個150公頃的小島,合共造地600公頃,保留600公頃淡水湖作綠化開放空間及湖區,為未來新市鎮創造優美環境。利用淡水湖的19米水深,大規模興建「地下城」,把集體運輸、購物商場、公共設施、屋宇設備機房等等收納在地庫中。以打造這新市鎮為一個「無車城市」為目標,市內提供大量休憩空間,包括中央公園、運動場、行人專用區,在600公頃湖中的水上活動中心、划艇賽道,還有沿湖20公里的單車徑及緩跑徑。現時在大壩及沿新娘潭路的所有旅遊和康樂設施不受影響。
1200公頃的船灣淡水湖雖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內,因為要保護水質,淡水湖從沒全面開放給市民作休憩場地。反而,新市鎮建立後,市內將提供大量休憩空間,廣植樹木,包括中央公園、行人專用區、運動場,在600公頃湖中的水上活動中心、划艇賽道,還有沿湖20公里的單車徑及緩跑徑。
筆者熱愛香港的郊野公園,反對輕言徵用郊野公園建屋。反觀當初建立郊野公園的原意,主因是要盡量利用香港野外收集及保護珍貴的雨水資源,隨著東江水輸港,這原因日漸褪色,郊野公園卻成為香港市民工餘消閒,休憩活動不可或缺的資源,在繁忙的大都會,彌足珍貴。建議在船灣淡水湖建立新市鎮,與徵用郊野公園建屋,情況截然不同,首先徵用淡水湖建屋不但不會減少市民的休憩場地,反而大量增加各項水陸休憩設施。另外,徵用淡水湖建屋亦不會浪費雨水資源,因為全港總數4.4萬公頃的郊野公園才是雨水收集的主要場地,將船灣淡水湖附近雨水收集區得來的雨水(平均每年約7000萬立方米)輸送往萬宜水庫,每年就可減少1500萬立方米淡水蒸發。
筆者熱愛香港的郊野公園,當然反對政府打綠化地及郊野公園的主意,如果有船灣這大量土地儲備,政府還有藉口搞郊野公園嗎?這是取捨的問題,作為熱愛香港郊外的人仕,筆者寧願以改變船灣的用途以保衞郊野公園。船灣淡水湖是一個人工水庫,人工建造的水庫從來不是環境保育項目。隨著水塘的使命式微,把這珍貴的土地資源用於提供市民基本的住屋需要,避免開發郊野公園,這不是更環保嗎!更附合環保的3R – Recycle, Reuse and Reduce 嗎!另外筆者所提出的改變不是令環境更美好嗎!環保人仕反對甚麼呢!
首先船灣淡水湖沒有郊野公園的實質用途,徵用淡水湖建屋不但不會減少市民的休憩場地,反而大量增加各項水陸休憩設施。另外,自2008年以來,邊境禁區已大幅縮減,釋出2400公頃鄉郊土地,當中包括即將劃為紅花嶺郊野公園500公頃土地,為目前郊野公園增添新成員。
由於船灣新市鎮規模宏大,潛質優厚,就如白紙一張,可以任意發揮,只要有夢想,萬事可成真,要打造成一個智慧型的環保城市,又有何難!
根據水務署資料,全港水塘容量達5.86億立方米,過去十年(2008-2017),每年收集的雨水平均只有2.46億立方米,剔除了船灣的2.3億立方米,香港還有足夠的水塘去接收雨水。所以船灣淡水湖存在與否,對現時水源沒有實質影響。
以2008-2017年十年數據來分析,香港一年平均用水10億立方米,共中2.5億來自雨水,7.5億來自東江水,全港水塘容量達5.86億立方米。水塘與水的關係,就好似米和米缸的關係,假設你一年食10缸米,2.5缸來自家中後園,7.5缸來自泰國,家中卻有6個米缸,你當然唔會因為減少2個米缸要多買泰國米。水務處2008年的長遠「水資源管理策略」已確認香港應減少依賴東江水及雨水收集。將軍澳興建中的海水化淡廠,年產量達一億立方米。將淡水湖改造成為新市鎮,可加快長遠水資源管理策略的實施。
鐵路將貫穿港島東、將軍澳、馬鞍山、粉嶺、落馬洲邊境口岸及船灣新市鎮。高速公路接通其他市鎮,即由烏溪沙透過跨海大橋或隧道伸延到船灣淡水湖,向北伸延,穿越八仙嶺後山與蓮塘香園圍口岸公路銜接,完善現有公路網絡。
水塘主要作用是儲存,不是收集雨水,44300公頃的郊野公園(佔香港約4成(39.98%)土地面積)才是主角,船灣淡水湖是全港面積最大的水塘,亦只是1200公頃,按每年雨水總收集量2.5億立方米計算,淡水湖只可以改集到680萬雨水,相對於淡水湖的年均蒸發量1500萬,淡水湖從雨水收集角度來說,實為一個「負資產」。
香港每日平均用水量為270 萬立方米,水塘儲水一般足以維持供應5-6月。東江水供應正常下,根本不需動用這些儲備,就算遇到雨水少的一年,也可提高東江水輸港量貼近上限來解決,情況就如2011年。要動用儲備,必然與東江水有關,如作最壞打算,東江水不但供應出了問題,還受病毒或化學污染,並且在較早前已輸入香港最大的三個接收水塘,船灣、萬宜及大欖涌同時受污染,餘下14個水塘(總容量為5470萬立方米),最多只能維持供應20天,在這情況下,水塘的儲備形同虛設,船灣淡水湖更無用武之地。
因此,加速興建海水化淡廠,分散風險,方為上策,在將軍澳興建中的海水化淡廠,年產量可達1億,只要再多建兩個,就能為香港人提供30%食水,形成三源鼎立,即是雨水(25%):海水化淡(30%):東江水(45%)的較穩妥長遠供水策略。
船灣、萬宜及大欖涌三個水塘每年收集到的雨水約為1.6億立方米,即使剔除船灣,以萬宜及大欖涌作為接收水塘,已經有足夠容量來接收和穩定東江水水質。
發展局是基於以下論點推翻上述建議的。
- 石壁水塘雖然儲水量只是全港水塘的4.1%,其集水功能卻是全港雨量的12%,亦是大嶼山唯一的水塘,是大嶼山淡水的重要供應來源;假若填平石壁水塘造地發展,除了會嚴重影響上述地方的食水供應,亦會增加用水需求,令香港的整個供水系統需要大規模的改動。
- 石壁水塘位於偏僻之處,目前的交通及基建配套有限,故發展局評估認為不適宜填平石壁水塘造地。
發展局上述否決填平石壁水塘造地的論點,並不適用於船灣淡水湖上。 石壁與船灣在地理環境上完全不同,石壁水塘是在河谷中築壩而成,位處郊野公園核心範圍內。而船灣淡水湖是在在淺海內灣築壩興建而成的。
香港水塘總容量是5.86億立方米。2008-2017年,每年雨水平均收集量是2.5億,剔除了船灣的2.3億,香港還有足夠的水塘去接收雨水。東江水每年輸港上限8.2億立方米,一年供水330日,每日平均輸水約240萬。香港總共有21個濾水廠,每日可以處理502萬立方米,所以東江水可以每日即時處理,而唔需要咁多中途缸。
樂安排建於1972年,有6部蒸氣鍋爐機組,使用燃燒石油作為海水加熱蒸餾技術,並不乎合現今環保要求。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採用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是當今最環保嘅海水化淡方法,新加坡同以色列已經大規模使用。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已建成一個零碳排放的海水化淡廠(Huntington Beach Desalination Plant),2019年開始運作,年產量達7000萬立方米,與將軍澳海水化淡廠規模相若。
以下可能是答案:
- 政府是高地價政策的最大得益者,多年來不勞而獲,已沉溺其中,焉能自拔。一個相當於46個太古城的土地儲備,政府當然會視之如洪水猛獸,不能多講。
- 2016年,政府推出「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諮詢文件,「一路向西」是其一貫方針,一直硬銷「中部水域人工島」及「東大嶼山都會」,在船灣建立新市鎮與政府思維背道而馳,政府如何梗得下。
以下可能是答案:
- 基於建議規模宏大,牽涉層面廣泛,如果政不用心去推介,一般市民難以理解,遑論支持。
- 就如資深傳媒人,信報前總編輯陳景祥先生所言「沒有強力的利益團體推動,在整個諮詢過程中沒有引起太大注意」,未能在坊間引發深入討論。
-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為什麼要把這選項置諸死地,他們怕甚麼!因為,他們最清楚可以挑戰及替補「明日大嶼」的,只有「船灣新市鎮」。大家稍後可以多留意「明日大嶼」在未來四年「可行性研究階段」所發佈的新聞,它所面對的種種困難,只要套用「船灣新市鎮」這選項,大部份就能應刃而解,「船灣新市鎮」的優勢是不可能「被抺摋」的。
理順棕地、農地,把珍貴的土地資源釋放出來,當然最好。但棕地、農地問題複雜,既得利益者眾多,基於各自利益,必然寸土必爭,過去經驗已充分顯示這方法寸步難行,只給政府一個藉口推卸責任,還可以擺出一副「土地供應不足,與政府無關」的姿態,實質控制土地供應,貫徹高地價政策。如果政府能下定決心,還富於民,只要啟動這相當於46個太古城的土地儲備的「船灣新市鎮」發展項目,基於供求原則,自可理順現時資源錯配,讓棕地、農地重回市埸,利用市場力量,解決高地價政策所衍生的種種問題。
錯!東江水輸入香港後,經木湖抽水站及其他抽水站已分兵三路,一路去牛潭尾濾水廠,中路去大埔及沙田濾水廠,東路經船灣過馬鞍山濾水廠及西貢北一港濾水廠。船灣淡水湖只有一些泵水系統,將湖部分改成新市鎮並不影響其中途輸水功能。另外,放棄淡水湖的儲水功能,並不會損耗了雨水收集的功能。因為集水區沒有改變,收集的雨可以輸往其他水塘。
新加坡由2005年起先後建成的3間海水化淡廠,到2019年已為新加坡提供30% 淡水。根據大泉(Tuaspring)海水化淡廠與新加坡簽訂的「設計、建造、擁有和經營」協議,首年(2013)的化淡水出廠價只是每立方米2.79港元1,但是,香港擬建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廠單位生產成本按2013年的價格估算卻要每立方米8.3至9.1元2,是新加坡的3倍多,相信透過海水化淡技術的持續改進及技術掌握,成本有望大幅下降,令海水化淡比東江水還要便宜。
2017年香港政府以 45 億港元買東江水,每立方米的水約 7.14 港元3,加上4港元的過濾及輸送成本,東江水實質成本為每立方米11.14港元。
1.資料便覽(FSC21/15-16)- 新加坡的海水化淡概況,立法會秘書處資訊服務部資料研究組2016 年2 月 26 日
2. 水務署2015年5月13日回信覆明報2015年5月3日「星洲拓水源污水變食水減依賴鄰國再造水成本遠低東江水」文章
3. www.i-Cable.com 2017/06/16「學者指港推動海水化淡技術上可行」訪問文章
地價持續攀升,土地擁有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不會主動釋出土地。船灣規模宏大,相當於46個太古城,一下子就能提供大量土地儲備,有了這儲備,地價方能有機會回復正常,提供契機解決土地錯配的問題。不要忘記,發展船灣是不用收地、不用拆遷、不用賠償。以2倍地積比率發展,這新市鎮從環保角度一定比現時優勝,整體規劃也可以更完善,種樹就可超過50萬棵。現時大壩、汀角道完全不用改變,當年沉在湖底的村落還可以作歷史文化產業,保育復修。
香港再不能因噎廢食,如果建議能造福萬民,是給80萬人一個理想家園,更有望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筆者相信只要透過充分溝通,相信無人會如斯不智,甘冒「犯眾怒,與民為敵」的風險。
對呀,所以筆者反對藥石亂投,胡亂地打郊野公園的主意,不如集中資源,改變一個已經作用式微的水塘,釋出大片土地,打造一個可以讓80萬人安居樂業的新市鎮。
古洞北發展區的寮屋居民對政府80萬的賠償都嫌不足,要求200萬,他們沒有業權,尚且如此高要求,原因是香港樓價飛昇,他們當然懂得同政府分身家。搞棕地,不知要付出多少高昂代價才可擺平所有持份者,金錢、時間難以掌握。相對船灣,不用收地,不用拆遷,不用賠償。我們為何要捨易取難呢。
填沙田海那有1200公頃的規模,如果真是那麼大型,整個吐露港都會面目全非。海洋生態大災難呀!沙田海,從大圍至沙田污水處理廠只剩一條城門河。政府提及的只涉及60公頃填海,從沙田濾水廠拉直到科學園前的馬料水碼頭,規模有限。如果在科學園與馬鞍間填海,一定會受白石角及馬鞍山居民強力反對,船灣淡水湖遠離民居,遇到這方面的阻力會細很多。淡水湖是人工水庫,海洋生態已經一早破壞了,筆者當然反對填海,填海一定會破壞海洋生態,亦無法收復。
筆者相信唔會有任何一個建議所有人都會贊成的,所以筆者只希望香港市民知道有這選擇,質問政府在不斷吹噓如何努力覓地建厔時,又完成不考慮船灣淡水湖這1200公頃潛在土地,讓市民作出選擇。
這可居住80萬人的智能新市鎮,交通方面當然要妥善解決,首期可建鐵路及高速公路從馬鞍山烏溪沙透過跨海大橋或隧道伸延至船灣淡水湖,鐵路北上北區,然後銜接落馬洲支線,為皇后山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提供鐡路服務。高速公路向西北經龜頭嶺在丹竹坑與正在興建的蓮塘/香園圍過境口岸高速公路銜接。組成另一南北交通幹線。這建議不但技術上可行,亦可完善香港整體交通網絡,提供有利條件,構建南北走向鐵路幹線,把北角,將軍澳,科技大學,西貢,馬鞍山,船灣新市鎮,沙頭角以及粉嶺、上水連接起來。
船灣淡水湖平均水深19米,正好作三層地庫,連掘地庫都慳番。那三層地庫正好作集體運輸,道路交通,貨物運輸,商場,污水處理廠,海水化淡廠,等等。填料需求大大減少。打造「無車城市」,城市地面完全是行人專用區,綠化的大公園。
這可居住80萬人的智能新市鎮,交通方面當然要妥善解決,首期可建鐵路及高速公路從馬鞍山烏溪沙透過跨海大橋或隧道伸延至船灣淡水湖,鐵路北上北區,然後銜接落馬洲支線,為皇后山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提供鐡路服務。高速公路向西北經龜頭嶺在丹竹坑與正在興建的蓮塘/香園圍過境口岸高速公路銜接。組成另一南北交通幹線。這建議不但技術上可行,亦可完善香港整體交通網絡,提供有利條件,構建南北走向鐵路幹線,把北角,將軍澳,科技大學,西貢,馬鞍山,船灣新市鎮,沙頭角以及粉嶺、上水連接起來。
哦!湖中一島及李姓祖墳可以原封不動,那個島可以保持原貌,仍然是一個島,筆者初步規劃方案不需填平淡水湖,只在湖中建造4個150公頃的小島,合共造地600公頃,保留600公頃淡水湖作綠化開放空間及湖區,為未來新市鎮創造優美環境。要將這祖墳及小島融入這概念規劃,並不困難,香港很多大型屋苑毗鄰都是原居民的墓地。有了這新市鎮,李氏後人祭祖都更方便!
在其餘600公頃,我只作4倍地積發展,三層地庫已經可以容納那一倍地積的非住宅用樓面,其餘3倍住宅都建在地面以上,如果是30層樓,地面覆蓋率只是10%。15層都只是20%。這樣低的密度和覆蓋率,你可以想像這新市鎮如何舒適美觀!與毗鄰的山頭沒有衝突。連山脊缐一半都未到。
參考前海1500公頃以2.5倍的地積比發展,船灣淡水湖以2倍地積比來規劃,絕對可行,加上淡水湖19米水深的有利條件,可以大規模建立3 層地下城,吸納大部分商用樓宇及交通運輸道路,為未來新市鎮創造優美居住環境,現存新市鎮將無法比擬。正正這淡水湖如此巨大,可以用很低的地積比來發展,已可居住80萬人。一個新市鎮不要過大,最終目標是80萬人,方才具成本效益,可一下子解決香港房屋不足的問題,何樂不為。現時東鐵巳飽和,應該另闢新缐,分流現時大圍的擠迫。有了這新市鎮,開闢北角至落馬洲的東隅鐵路新幹缐,才合乎邏輯。
那些被破壞了的農地,改作貨櫃場,倉庫,當然不當。這些都是地政總署縱容所至,問題已經發展到不容收拾。加上現時地價高昂,要從這些既得利益者手中取回這些珍貴土地資源,談何容易。船灣規模宏大,相當於46個太古城,一下子就能提供大量土地儲備,有了這儲備,地價方能有機會回復正常,提供契機解決土地錯配的問題。不要忘記,發展船灣是不用收地、不用拆遷、不用賠償。船灣淡水湖遠離大埔市區,加上新市鎖基本上是在湖中築島而成,對現在郊區環境影響輕微。
在船灣淡水湖放置浮水太陽電池,很荒謬!如果大規模做,湖面將大幅度給遮蓋了,反晒光,刺眼不在話下。那些太陽能電池不會污染水塘嗎?所產生的電力如何輸出?都是不務正業!成本效益成疑。都是借環保搞搞新意思吧!
徵用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當然要付出代價。但這建議效益大,有很多優厚條件,只要小心設計,可以打造一個夢幻新市鎮,成為香港人的一個後花園。可以提供30萬個650呎單住宅單位及6500萬呎商用樓宇,令年輕人重燃置業希望,香港十分一人口安居樂業。發展一個新市鎮,當然不是三兩年的事,這計劃一經落實推出,會立杆見影,地產商再不敢屯積現樓不賣。那些潛在供應量才會回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