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

在探討改造船灣淡水湖為一個新市鎮時,其可行性將取決於香港供水是否受損,再好的計劃如導致香港人無食水供應,必定是不可行。 我們的構思,究竟會否破壞「香港的水資源」、「供水系統」及「大自然環境」呢?就讓筆者從不同角度深入探討吧!

儲水效益

waterdrop

目前香港食水來源只有東江水和雨水。當食水來源出現問題,就要動用儲備,根據水務署的資料,「香港的水塘,包括兩個海中興建的水庫和15個傳統的水塘,總儲水量是5.86億立方米。當全部水塘百分百滿載時,總儲水量足以應付香港大約六個月的需求。」

在船灣淡水湖建造新市鎮,是不會影響船灣淡水湖附近的雨水集水區,所以「集水的功能」是沒有任何改變的。

全港水塘容量是5.86億立方米(單位下同),過去十年,香港每年雨水收集量平均是2.46億。換句話說,香港有5.86個樽,每年雨水收集只有2.46樽,剔除了船灣的2.3樽,香港還有足夠的樽去接收雨水。

而近年的情況,2015/16年的雨水收集量為2.7億,船灣淡水湖及萬宜水庫合共是1.38億,假設兩水塘的雨水收集功能相約,船灣淡水湖雨水收集量只有略少於7000萬;同期萬宜水庫的平均儲水量為72%,以2.8億的容量計萛,尚有容量7800萬,足以全部接收在船灣淡水湖雨水收集區所收集到的雨水。另外,每年收集到的雨水是一盤流水賬,剔除了船灣的2.3億,其餘水塘的3.56億容量是足以應付,只要適當地調節東江水輸入及輸出濾水廠的水量便可。

而且,由於船灣淡水湖湖面面積大,每年的蒸發量可高達1500萬,約為當區雨水收集量的五分一,若將雨水輸往萬宜水庫,因水的蒸發只和湖面的面積有關,故此不會增加萬宜水庫的蒸發量,換言之,就可以節省了1500萬水的蒸發流失。

風險管理

waterdrop
東江水不能直接接駁香港供水系統,要輸送去三個接收水塘,利用三個水塘的大容量去穩定水質,確保水質的風險受控,通過觀察期,才可以送去濾水廠處理。首先,香港只能依賴每年收集到的雨水,來穩定東江水的水質,這三個接收水塘每年收集到的雨水約為1.6億,即使剔除船灣,以萬宜及大欖涌作為接收水塘,已經可以提供足夠容量來穩定東江水的水質。 根據水務署的資料,「香港的水塘,包括兩個海中興建的水庫和15個傳統的水塘,總儲水量是5.86億立方米。當全部水塘百分百滿載時,總儲水量足以應付香港大約六個月的需求。」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我們也要作最壞打算:假設三個東江水接收水塘(船灣、萬宜及大欖涌)同受污染,餘下14個水塘總儲水量只有5470萬,以每日平均用量270萬計算,只能支撐20天。在這模式下,5.86億儲備只是徒具虛名。 在2015年4月,多個水塘存水量跌至十年最低,剔除3個東江水接收水塘,其餘水塘當時只有2-3成的存量,即是在最壞情況下東江水接收水塘受污染而其餘水塘存量只有5470萬的3成 或1640萬,除以每日平均用量270萬,存水只可支撐6天。 香港水資源的應變能力原來是如斯脆弱,對新水源的開發更是刻不容緩。

海水化淡

waterdrop

而如若同步建造兩個海水化淡廠,再加上建造中的將軍澳137區海水化淡廠,年產量可達3億,可以為香港人持續提供30%食水。當遇到東江水不能輸港時,所有水塘(船灣除外)的3.56億儲備,足以為餘下70%食水需求支撐188天,與之前所說的6個月相若。在最壞的情況下,當東江水接收水塘(萬宜及大欖涌)同受污染,餘下14個水塘總儲水量的5470萬,反而可為餘下70%食水需求支撐更長的29天。更重要的是這三個海水化淡廠仍然可以持續地為香港提供三成的食水,以渡過難關,令香港人的食水供應更有保障。

建立船灣新市鎮是不會迫香港依賴更多的東江水,反而透過這容納十分一人口新市鎮的大規模植樹、中水重用及雨水回收等等環保設施,有望減低香港整體用水需求及東江水的輸入。再者,筆者建議發展「船灣新市鎮」,同步建造兩個海水化淡廠,加上建造中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廠,這三間海水化淡廠年產量可達3億,使香港水源較平均地分散在東江水(45%),海水化淡(30%)及雨水(25%)三方面,這是較佳的長遠風險管理策略。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水資源組的報告,2030年珠江盆地地區淡水資源將短缺23%,相當於280億立方米,香港位處沿海地帶,佔盡地利,而香港不造海水化淡,而繼續佔用珠江盆地的淡水資源,最終只會將碳排放推給廣東省內陸城市,作為地球邨的一份子,這樣是否恰當呢?